所谓孤独症,即儿童早期发生的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,以语言障碍、交流障碍、行为刻板和兴趣狭隘为典型临床表现,环境适应能力、与人沟通能力及自我照顾能力均较差,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。临床医学证明:孤独症越早发现,越早干预,对其社会技能的康复效果越好。
在复旦儿科儿保科主任徐秀教授的门诊里,随诊的孤独症患儿干预效果好的不在少数,“最大的孩子今年已经考进美国大学了,还有几名小学高年级的孩子,每年来随诊一次。孩子们知道,每逢暑假来上海看徐医生是不变的健康之约。”
孤独症至今发病机制不明,人群患病率约为1%,我国之前统计学龄期儿童患病率为7‰。早在两年前,上海印发《上海市0-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工作方案(试行)》,将0-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纳入上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保健项目全 面开展,促进儿童孤独症的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干预,推动儿童孤独症康复体系建设。而在复旦儿科,已实现针对 最 敏 感阶段(18至24个月龄)的干预治疗,及时发现诊断,力求孩子干预效果更 好。如今,在这所全国 知 名 儿童医疗机构内,孤独症患儿平均诊断年龄提前到三岁之前,比 国 际 平均诊断年龄提早了一岁多。
诊断年龄提前意味着什么?徐秀告诉记者,孤独症患儿 主要的症状是“社交沟通技能缺乏”,一般来说,孩子三岁之前受到的行为功能损害相对较少,大脑可塑性也足够强,利用发育早期神经可塑性窗口开展科学的、适宜强度的行为干预,可有效改善神经发育偏离,促进社交技能发展,缩小与正常孩子的行为差距,“犹如走偏的行为通过科学技巧将它‘拉’回到正常轨道”。正因此,部分孤独症患儿干预得当,可以进入幼儿园、小学如常读书学习,而周围同学的行为也将继续潜移默化影响患儿,最终让孩子习得更多行为及沟通技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