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社交技能训练
这是直接的干预方式,通过结构化教学帮助儿童学习具体的社交规则和技能,适合高功能自闭症儿童(语言和认知能力较好,能理解抽象概念)。
核心内容:
(1)社交认知:识别他人情绪(如通过图片、视频学习表情含义)、理解他人视角(如“别人为什么会生气”)。
(2)互动技巧:学习打招呼、发起对话、轮流发言、分享玩具等具体行为。
(3情境模拟:通过角色扮演练习真实场景(如课堂举手、邀请同学玩耍、道歉等)。
优势:针对性强,可根据儿童的薄弱点设计课程(如有的孩子不会维持对话,有的孩子难以理解玩笑)。
注意:需结合真实场景练习,避免“学一套、用一套”,例如在角色扮演后,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尝试使用新技能。
二、应用行为分析
通过“分解目标行为→强化正确反应→逐步泛化” 的方式,改善社交行为,尤其适合纠正社交中的刻板或不恰当反应(如打断别人说话、拒绝分享)。
具体方法:
(1)分解社交任务:例如将“邀请朋友玩游戏” 拆分为 “走到朋友身边→说‘要不要一起玩?’→等待回应→根据回应行动”。
正强化:当孩子做出正确社交行为时,及时给予奖励(如表扬、喜欢的玩具),强化该行为的出现频率。
(2)消退法:对不恰当社交行为(如尖叫引起关注)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予回应,减少其发生。
优势:科学严谨,可量化进步(如从“每天主动对话 0 次” 提升到 “每天 3 次”),尤其适合改善具体、可观察的行为。
四、同伴介导干预
利用正常发展的同伴作为“社交引导者”,在自然场景(如教室、游乐场)中带动自闭症儿童互动,弥补其在非结构化情境中的社交短板。
具体做法:
筛选友善、有耐心的同伴,培训他们主动邀请自闭症儿童参与游戏、示范正确社交行为(如“我们一起搭积木吧,你想搭什么?”)。
教师或家长在旁观察,适时提示同伴如何回应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(如孩子反复说同一话题时,同伴可温和引导:“你喜欢汽车,我也喜欢,我们去看那辆红色的好不好?”)。
优势:贴近真实社交环境,帮助儿童学习“非脚本化” 互动(如应对突发的拒绝或变化),同时减少自闭症儿童的 “被特殊对待”感。
五、认知行为疗法
适合年龄较大(如6岁以上)、语言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好的高功能自闭症儿童,聚焦改善社交中的 “认知偏差”(如过度解读他人负面情绪、害怕被拒绝)。
核心目标:
(1)识别负面想法:如“同学不跟我玩,是因为他们讨厌我”→引导孩子思考其他可能性(“他可能没听见”“他现在正忙着”)。
(2)学习情绪管理:通过深呼吸、“暂停角” 等方法,应对社交中的焦虑(如被嘲笑时不再尖叫,而是说 “我现在有点不舒服,想先离开”)。
优势:帮助儿童从“被动应对” 转为 “主动调节”,提升社交中的心理弹性。
六、游戏疗法
通过自由游戏或结构化游戏(如合作拼图、角色扮演),让儿童在轻松氛围中自然发展社交技能,尤其适合低龄儿童。
关键原则:
成人或同伴以“玩伴” 身份参与,不强迫互动,而是跟随儿童的兴趣,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引导轮流、分享、协商等行为(如“积木不够了,我们可以一起用吗?”)。
优势:降低社交压力,让儿童在“玩” 中体验社交的乐趣,增强主动互动的动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