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为何成为“情绪高危期”
气候因素:春季天气回暖,但气压较低,气温变化幅度大,因而人体代谢虽然进入旺盛期,却容易出现内分泌紊乱的状况。如多 巴 胺 和去 甲 肾 上 腺 素 具有调节和唤醒情绪的作用。突发的回暖与高温,都会引起体内 激 素震荡,诱发“情绪冲动”。
生理因素:春季日照时间变长,对于学生而言,原本适应了冬日作息的生物钟需要重新校准。在春季,褪黑素的分泌规律因光照和温度的变化被打乱。褪黑素不仅掌管着睡眠,对情绪也有重要影响。一旦分泌异常,就容易引发情绪波动,比如莫名烦躁、困倦等。
过敏因素:随着春季气温变化,人体屏障功能受到影响,过敏变得更加频繁。除了常见的过敏性鼻炎,结膜炎、皮肤瘙痒、哮喘都是过敏的症状。免疫反应造成的长期不适会导致注意力下降和情绪低落,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。
生活节奏因素:春季新学期,学生可能面临新的学习压力、适应新环境等问题。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孩子们出现适应困难,表现为莫名感到躯体不适,不愿返校,焦虑、抑郁、逃避等心理反应。